一杯水的故事引发的遐想
梅堰实验小学 何佳乐
经常在办公室经常听同事谈起,现在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当然也或多或少的,也包括我们这些出生于80
偶尔闲暇时间,会静下心来看点书,教师的生活是平凡的,又是枯燥的的,借用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一句话,便是“又无风雨又无晴”,其实平凡与普通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体,教师是学生的师长,又是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在中国古代先贤的教育家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类似的记载,西周就为太子设立“三公”,即太保、太傅、太师,还有副职少保、少傅、少师。西汉贾谊在《新书.保傅》解释道:“保,保其身体;傅,傅之道义;师,道之教训。”套用一句我们现在的话就是傅、师、保分别负责培养太子的德、智、体,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贯穿于东西方文化圈数千年的师徒架构,其滥觞或许就在于此吧!
恩,的确,现在我们现代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每天要交给学生很多知识,但某种时刻却往往忽视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沉思间,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自己儿时的回忆中,当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那天傍晚,父母一起从街上买菜回来,父亲在水池里洗着刚买回来的青菜,母亲则走去厨房准备晚饭,我就在两房之间穿进穿出地自得其乐,忽然看见母亲把一杯滚烫的水,在两个杯子间倒来倒去,引起了我的好奇:
“为什么要把水倒来倒去呢?”我耷拉着头好奇的问道。
“要让它快点凉。”母亲说不屑一顾地在一旁回答说。
“快点凉?那为什么倒来倒去就会快点凉?”我大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气势。
母亲无奈的回了一句:“因为多一个杯子热就散得快些。”
“那为什么多一个杯子热就散得快些呢?”我继续发问。
然而,那时母亲正在炒菜,似乎有点不耐烦,但儿子的好奇心,使她觉得不能不尊重,只好耐下心,解释道:“面积大了,热就散得快。”对于一个当时差不多只有四岁,最多五岁多一点的小孩,对于这样的答复,显然这大大超过了他能理解的范围。
“为什么面积大了就凉得快呢?”我似懂非懂地又问了一句。
妈妈似乎已经无法回答了,没有办法,显然这也大大超过她教育的能力,何况菜也等着下锅呢!
去问爸爸吧!妈妈要炒菜,厨房太热,快去……厨房确实太热,我咚咚地跑到院子里,爸爸正在洗菜,杀鱼。
“爸爸,妈妈用两个杯子把水倒来倒去,说这样凉得快,为什么?”
“哦,那是因为经过空气就凉得快。”爸爸把头微微抬了一下,手中拨弄的菜叶依然没有停。
这时,我更加疑惑了,这和妈妈说的不一样呀!
“爸爸,不是这样啦,妈妈不是这样说的。”我立即反驳道。
“就是这样。那妈妈说的不对了。”父亲的态度很坚决。
我看爸爸没有再说下去的意思,有自讨没趣,默默走回厨房,厨房里火苗正旺,菜炒得“噼里啪啦”震耳欲聋。
我像发现新大陆告诉母亲:“妈妈,爸爸说你不对,你说的不对!”
“什么?”母亲一脸茫然和惊讶。
我小心翼翼,试探性的告诉她:“爸爸说你不对,你不对。”
“胡说!”
妈妈显然有些不耐烦,“胡说”的声音高了些,可能院子里也听得见,她没有再理我,继续翻炒锅里的菜。躲在一旁的我,有点被冷落的委屈,又走到外面的院子,爸爸还是在忙着洗菜,没空理我。于是,我不依不饶,摇着爸爸的胳膊:“空气怎么冷水呢?妈妈说你胡说。”
看来菜是洗不下去了,叹了一口气,把手擦干:“你妈妈她才胡说呢!当然是水经过空气把热分散了。”父亲显然有些生气了。
我依然觉得他是在被敷衍我,拖着父亲站起来:“妈妈说你胡说,你就是胡说,水为什么凉?咱们一起去问妈妈。”
父亲拿没有办法,只好在我的半拉半扯中,进了厨房。要知道,平常爸爸是不大进厨房的,妈妈也不欢迎他去,因为往往他进去,其结果只会是越帮越忙!
“妈妈,爸爸说你才胡说!”我翘起小嘴说。
“什么,谁胡说?”煤气灶边火苗正使劲往上窜,一颗颗亮晶晶的汗珠在母亲脸上闪闪发光。
我看看妈妈,又看看爸爸,爸爸的嘴抿得好紧。
我第一个开口发言“爸爸说你胡说,可你也说爸爸胡说。”现在想来这似乎是“挑拨离间”的开始。于是他们开始辩论,主题是:究竟是谁在胡说,究竟水是怎么凉的。
这样的辩论,在平时家庭生活中,司空见怪,是普通的家常便饭,母亲比较敏锐,脾气很急,很多次爸爸总让着些,但在重要处,还是坚持的。当然,这些无非都是鸡毛蒜皮的家常琐事。
这一次照说也是普通辩论。可情形不大一样,是在油烟弥漫的厨房间里,我那双骨碌碌的眼睛始终转来转去地看着,想看看究竟是谁在胡说。
这就牵涉到作家长的面子和尊严,那是不能退让的。辩论开始情绪化起来,后来干脆用蹩脚的普通话,也许是他们觉得让儿子听吵嘴不太合适吧。
最终,那次争执怎样结束、究竟谁承认是在胡说,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后来邻居张阿姨,一位常常陪我玩的阿姨告诉我,其中可能我也有功劳,她正在烧菜的时候,忽然看见我从房子里冲出来,大声喊着父亲和母亲的名字:“吵架了!大事不好,吵架啦!”显然优点幸灾乐祸的味道。她赶紧拉住我,妈妈也接着就从屋里跑出来,有点尴尬也有点抱歉地把我抱了回去。
这场风波可能就是这样结束的,总之,这事给我留下鲜明的记忆:在我那时幼小的心灵,父母的形象是很高大的,甚至令我有点崇拜,两个巨大的形象居然为了:一杯水是如何冷的真理吵了起来,两张坚持不让的脸,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永远记得。
我一直认为:学生都是一群普通的孩子,我们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关心他们,要求他们,培养他们,才对得起他们。但实际生活中,我们的方法却往往适得其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掷地有声地告诉我们“我坚定地认为,现代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有着严重的缺点:‘没有足够的智力训练,也就是说,没有进行足够的专门的工作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的课堂太多的是知识的灌输,孩子学习,是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概念之间的深刻联系,这种思维课上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自己的课堂正是缺少那种为一杯水而争论的执着,太过平静深入探究,不达目的试不罢休,为寻求真理孜孜不倦的精神。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独特个性的个体,他们有追求,有收获,有成功,也有失败,喜怒哀乐,花色品种一样不少,需要我们慢慢煎熬才能深解其味;又有如《一千零一夜》中的那个国王,需要听完那一千零一个故事后,才能恍然大悟,乃至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更似乎是那陈年旧茶,需要滚滚开水,细细泡制。在工作中,我需要倾注了自己的爱心、关心、诚心和耐心。把“永远做一名有爱心的好老师”作为我的座右铭。我相信我们的爱心能换来学生的进步,我们的爱心能换来真心。学生对我们有希望,我们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
呵护不应等同于包办
吴江市梅堰实验小学张赟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而境教又重于身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家庭环境是最早对孩子发生影响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受到家庭成员有意识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孩子的成长。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它不但有利于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使孩子学会与人交往,更有利于教育孩子学会做事。
留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非常娇弱,自理能力普遍不强。了解下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即家长一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二是家长的怕麻烦,有些家长对我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其余的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但我想,长此以往,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无疑是有弊而无利的。
天津《每日新报》就曾发表过《18岁大学生不会换衣服》的文章,说天津某高校某大学生,由于连续几天下雨,气温明显下降,但该生不看天气,只按父母编好的顺序穿衣服,以致被冻得感冒发烧。不会用搓衣板、不会用针线、不会用剪刀、甚至连煮熟的鸡蛋都不会剥,更别提有许多孩子生了病就在宿舍忍着,因为不知道该吃什么药。
凡此种种,不能不令每位家长警醒。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教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件长期而需付出持久努力的事。而家长对待孩子,除了帮助、呵护之外,更多的,我想,应该是信任!相信孩子有这样一份学习能力,在家长鼓励下能够动手;相信孩子有这样一份毅力,能把力所能及的每一件小事做好。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能把样样小事做好的孩子,在其间养成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我想,肯定对他的一生都有所助益。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起孩子做事的态度和责任心——这是在孩子成长方面值得家长关注的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