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百依百顺,娇生惯养
爱孩子是天下父母与生俱来的本性,无论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爱孩子是人类共同的美德,然而天下父母对孩子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是由于父母爱子观念各有不同所致。是严慈还是溺爱,会使孩子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结果。在家里,几个大人围着“小皇帝”“小公主”转,要星星不给月亮,孩子最基本的生活事项全部由父母“承包”;在学校,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不仅不配合学校加强对孩子的帮助和教育,反而站在犯了错误的孩子一边,一起和老师作对。
这种百般娇宠、庇护、纵容、偏袒、溺爱,就会使孩子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永远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由于这种“襁褓”式的教育,这些初中生,学习上不会自我找差距,办事磨磨蹭蹭,不讲效率,不负责任,缺乏自理自治能力,更没有顽强的生存意识,一旦遇到点挫折或不顺,就会表现出精神崩溃,心理无法承受而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
这类家庭,应正确处理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以日常生活为课堂,把好严格与爱护的尺度,彻底改变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营养品不离床头”的家庭环境,需要的是一种健康适当的爱,爱而不娇,娇而不惯。该批评就批评,该管教就管教,为孩子营造一个促其自立,催其自强的成长氛围。
误区二:好高骛远,期望过高
家庭教育,父母必须具备教育下一代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家长对自己孩子优劣评估判断的问题。当今的应试教育,刺激形成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家长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热衷于为子女择校,择班、择师,甚而使得一些重点学校择校费逐年上升。这些家长,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知识智力水平处于哪个层次,是有希望、有可能,还是差得远,或者不满足孩子成为普通劳动者,采取各种手段拼命地在初中阶段疯狂地把孩子往重点学校塞,这些初中生或住校,或住亲戚家,远离家长,三年后其结果是:1、小学时齐头并进的伙伴在片内学校则考入高一级学校,而这些学生很多则“够不着果子”;2、身体素质下降,甚至连个子也没有长起来;3、由于和家长感情交流少,性情变得郁闷、烦燥,孤僻。究其原因:家庭是天然的学校,父母的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作用。初中生的可塑性相当强,自治能力差,需要父母这根拐棍。通过父母,不良的习气可以改变,良好的性格可以培养,而上述家长违背了人的生理规律和学习规律,好心办成了坏事。 “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家长们应使孩子树立扬长避短,人皆成才的人才观,何必不顾现实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只要孩子尽了最大的努力,结果并不重要。
误区三:漠不关心,任其发展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商品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观念、心态,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受到了震荡。表现之一:一些家长,忙于挣钱,对孩子的教育只限于“你要好好学习,认真完成作业”的口头禅上。管吃、管喝、管穿、管花,抱着一种“树大自然直”的传统观念,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漠不关心,任其发展。表现之二:初中生的家长,正值不惑之年,想大展宏图,早出晚归,一天和孩子打不上一个照面,说不上一句话。当中考榜一张贴,别人孩子高就,自己孩子名落孙山时,不得不感慨“这方面投资太少”。真乃是顾了自己的事业,丢了孩子的学业。为人父母者,应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子女交流感情,只有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才能营造出一种积极健康的教育子女浓厚氛围,才能掌握子女的思想脉络,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克服不良思想倾向,增大健康意识,要有意识地开发子女思维的主动性,创造性。孩子遇到困难时要提供帮助,孩子取得成绩时要给予肯定,来达到成功、成才之目的。“子之堕,父之过”。
误区四:忽阴忽晴 喜怒无常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性,批评孩子大概是社会不同人群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批评了。对孩子一会儿宝贝心肝,一会儿混蛋没出息。赤裸裸没有艺术性的发怒和变质的宠爱均属家庭种种病态教育。这类家庭的初中生,往往是办事无所是从,缺乏主见,不诚实,爱撒谎,久之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遭到强烈的反抗。家教几乎等于零。何谈学习成绩的提高。
真正懂得批评的人,着眼点应放在改正上,而不是放在错误本身上,允许孩子失败。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一且发生“顶牛”,要控制自己的感情,冷处理,分析事情的是非曲直,听取孩子所坚持意见的合理部分。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种教育要持之以恒,不要因自己的忙、闲、喜、怒,而一会儿“暴风骤雨”,一会儿“风和日丽”。既要节爱,又要节怒。
误区五:不明真相,盲目乐观
孩子跨进初中大门,满怀好奇和憧憬,期中考试以后,我们就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们的孩子在小学时总是“双百”,一到中学成绩就下降了。把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这些家长不清楚孩子学习的难度,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放弃了这一时期的引导过渡,使得一些孩子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适应,学习上应接不暇,纪律上有空可钻,放松了自我要求,为初二的“两极分化”埋下了不良的种子,这个时期,作为家长,应帮助孩子熟悉学习环境,尤其是明显区别于小学的“三多一少”。(课多、书多、老师多、老师盯得少)。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完成由听觉型为主转变为视觉性为主的过渡;由机械记忆为主转变为意义记忆为主的过渡;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孩子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信心,完成学业。
误区六:头戴光环,贻误学机
近二十几年来,和十几届学生的接触中,感觉到这么一个怪现象:本来一个智力不差的学生,在中考,甚至高考,却考不出好成绩来,追根寻源,其一就是发现这些孩子中有很多戴着这样或那样的“光环”,限制了这些孩子的思维空间,削弱了这些孩子的学习动力,无形中成了这些孩子的绊脚石,而贻误了孩子的学业。而这些“光环”是谁给戴上的。全是家长。而这种“教育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教育的错误正和配错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错第二次,第二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英国哲学家·洛克)所以生养教育孩子是家庭的基本社会职能。那么这方面教育的失误。
如其分类是:
“光环”一:官宦子弟,有恃无恐
由于家长在本家族中地位很高,自然抬高了孩子的家庭地位。在亲戚的交往中,有些家长在本家族成员中说话、办事显得很有能力,而得到整个家族成员的尊重,并把这种尊重波及到孩子。孩子有优点当然夸奖,孩子的缺点变个角度,转换成优点也要夸奖。久而久之,孩子分不清优劣是非,辨不明东南西北。在这个时候,关键是这些孩子的家长,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陶醉、满足于这些赞誉之中,在他们眼里,自己的孩子是完美无缺的。在家长的推波助澜之下,孩子在家里的自我感觉良好,必然导致在学校的自我感觉良好。在小学还能敷衍过去,到初中二年级之后,由于从小没有培养起自强、自力、自奋之心,学业一塌糊涂。真乃“养不教,父之过”。有些家长至今也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学习如此糟糕的原因:悲哉!
旧社会有“一人当道,鸡犬升天”的说法,现今一些家长有“老子有权,学校算什么”的心理。家长的这种极端错误的心态,必然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孩子。使得孩子在学校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不服管教,有恃无恐,甚至吸烟、斗殴、早恋,而做父母的有的是丝毫没有觉察,有的则是有意无意的给予支持,成为班级的害群之马。当今掌权者都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质,他们应把这种优势转化成一种能使孩子发奋读书的家庭氛围,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不要使它成为孩子手中的尚方宝剑。
由于家长的社会地位高,而自然抬高了孩子的地位。所谓高的社会地位,不外乎是家长的职位、职业。周围的人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这也无所谓,也算是中国的文化特点。可这些家长的孩子却在劫难逃。周围的人变着花样地把这些孩子的缺点说成“花”,并“花上添锦”。我们不必指责这些人,关键是孩子的爹、妈被夸晕了,找不着北了,必然影响到孩子。已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升到初中,仍然是自我感觉良好,缺乏自强、自力、自奋之心,成绩上不去,而这些有权势的家长大骂中学的校风,中学的老师,其理由是,那么多人夸我的孩子,你们为什么不夸!悲哉!“父母的业绩,父母的荣誉,不应成为孩子赖以生活,索取财富和特权的资本”。(苏联·苏雷姆林斯基)
“光环”二:老板大款,蔑视教育
在经济大潮中赚了钱的人,是不屑于教育和教育者的。二十年来的社会现实告诉他,有无知识照样可以赚钱,所以看不上知识,看不起老师。我曾受到这样的奚落和侮辱:“连教授见了我都点头哈腰的,何况你臭老师呢?你给我擦鞋都不要”。凡是有这种思想的孩子,有他老子的钱作“光环”,没有上进心,中考时无一幸免,全部落马
“光环”三:教师子女,近水楼台?
教师子女在本校就读,有着不少的方便,但刻意去追求,便形成了种种“光环”影响孩子的学习。再者,周围的老师报喜不报忧,使学生同家长本人不能发现孩子的缺点。小学教师的子女在小学时就读更为突出,我从这些孩子小升初适应转变过程慢,就能体会出来。身着“光环”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更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继续延续“等陷饼”的思维,这种思维定势很难攻破,可孩子哪里知道,世上,“权”、“钱”可以“磨推鬼”,可就是得不到知识、成绩,而学生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获得知识,取得成绩。我亲遇这样一家小教家庭,座谈会上,亲口讲:我的孩子体育好,乒乓球获过奖;我的孩子音乐好,现在正在变声,不然唱得特别好;我的孩子写字好,硬笔书法拿过奖;我的孩子美术好,作品上过橱窗;我的孩子学习自然好,由我亲自来呵护。吓得我都不敢教这孩子,后来的结果呢?顶撞老师,考试作弊,抽烟喝酒,寻衅斗殴,中考自费读的高中,如此扩招,2006年高考连本科线都达不到。这么夸出来的“优秀”孩子竟是这样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这方面摆脱“光环”的典范。我亲遇见过一个万人单位领导和一个千人单位的领导。“光环”可谓光彩耀目。但每次家长会必到无疑,对二十几岁刚刚结婚的班主任毕恭毕敬,这种廉恭、慎独、平易近人的作风,定然教育孩子。孩子是一张朴实的脸,落落大方,谁能看到他们背后的权力和地位呢?这两位学生一个考上了上海同济大学,一个考上了四川大学。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且是终身教师。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人,往往受益终身。反之,会对他个体素质的形式直至一生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只有家长摘去“光环”,孩子才能摘去“光环”。记住“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误区七:父母离婚,孩子无靠
离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使不幸的婚姻得以解脱,为离婚双方提供另行选择婚姻的希望,这也许是迈向文明的阶梯吧!但由此带给子女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初中生。因为初中生的感情脆弱,可塑性强,由于父母离婚带来的影响往往是一生的。
离婚家庭的孩子抚养与教育,及孩子的各种表现很复杂,大致可分为这么几个方面。
一、 双方争夺子女的抚养权
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离婚的双方都争着抚养孩子,尤其是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双方为了争夺子女的抚养权,都一味的无原则的讨好孩子,从而使孩子受到一种好坏不分是非不明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自律性很差,没有责任感,紧迫感,松松散散,马马虎虎,很难上进。逐渐成为班里的南霸天北霸天。这类孩子家庭解体后,大多往两边跑,双方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向对方讲实话,孩子在家长之间来回编瞎话。老师找其谈心,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不能自圆其说,做思想工作的难度远远大于正常家庭。并且双方家长的说教不和一,一头叮咛孩子好好学习。将来上大学,一头关照孩子多练心眼儿,将来做大款。一方排斥另一方,孩子在校的表现一会儿冷,一会儿热。性格扭曲,心理变态。这类孩子在初中毕业时,大多成双差生。
二、双方不愿意抚养孩子
父母的自私心理重,考虑再婚,把孩子当作累赘。双方都把孩子作为发泄的工具。子女对父母产生一种离心力,疏远父母,产生一种自卑自弃的心理。对谁也不信任,远离人群,交往不良,成为孤雁一只,学习上既无动力,又无目标,精神缺乏,兴趣缺乏,学好学坏,考好考坏一个样,老师不愿深说,同学们侧眼相看,父母不闻不问,如此难堪的境地,怎能经受住各种挫折,上学有何用。这类孩子由初一的厌学发展到初2的辍学,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子女由隔辈抚养
父母离婚后,由于种种原因,把子女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这种隔辈抚养的办法有弊无利。由于年龄的关系,所得到的爱是娇惯和溺爱,使得孩子形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心态。纪律差,学习差,不服管束,和这类孩子父母见面,难于上青天。试想,由于家庭不幸而造成孩子心理严重伤害了孩子,再好的学校教育已无能为力。
教育学校要管,义不容辞,父母要管,天经地义,孩子既要母爱,也需要父爱。缺少哪一个都不正常,也不公平。他们形成双差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所以,为了孩子,反对轻率和不负责任的离婚。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可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共同育人的三角的稳固合力。作为初中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具有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决定着他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接受的程度。
从事中学教育三十年来,我遇到了各式各样的家庭和家长,家教的误区不一而足,略谈几点,使家长们认识到,教育的基础在家庭,缺少这一点,教育就会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