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智慧萌芽靠父母栽培,父母的知识与修养是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本文解答六个问题,供家长参考。
一、什么是"询问期"?
3~6岁时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心。经常以"为什么?""怎么会这样?"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在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询问期"。
询问期又可分为"第一询问期"和"第二询问期"。3~4岁属于第一询问期,他们喜爱以"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来提问。4~6岁属于第二询问期,他们提出"这是什么?""彼会这样?"的问题。前者询问名称,后者询问原因。在人的一生中,这个时期属于大脑迅速发展时期。相应地,它会带来语言与智力上的迅速发展。因此,询问期是个关键的时期,父母对孩子的问题应答得当,就能促进孩子智慧的健康发展。
二、"询问期"孩子的问题特点是什么?
孩子总是探究自己身边的一切。以"自然"和"人"的问题占多数,其中自然问题最多。如气象、天体等方面的问题,它们的动态与变化在孩子心目中富有神秘感。可见,孩子从小就爱科学。
三、为什么不要嘲笑孩子?
孩子提出的问题,大人有时会觉得可笑,但家长必须注意的是:首先接纳孩子的惊讶心理,如孩子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呢?"父母应该说:"是呀!多美的天空,为什么天空是蓝的呢?"如果父母不接纳孩子的问题,只是一笑置之,那么,孩子久而久之就不再想发言了。即使母亲一时答不上来,也应认真思考,说我们来查一下书本吧!孩子受到鼓励,以后才会继续发问。
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喜爱发问。教师讲2+2=4,他还要问为什么?老师认为他不但笨,还破坏纪律,要他退学,可是他的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并不笨,而是拥有独特的想法,她在家里亲自教导他。后来,爱迪生终于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发明家,这正是善于栽培询问期孩子智慧嫩芽的典型。
四、为什么必须立刻回答孩子的问题?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情绪也易变化。孩子在发问的时候,是因为对当时该事物有强烈的印象。如果不马上回答孩子的问题,过一会儿,也许连孩子自己也会把问题忘得一干二净。即使记得,隔一段时间再回答,效果也会降低。孩子发问以后,父母有时会说:"妈妈现在忙,别吵,等一下再问。"等等。这样打发孩子,孩子就会认为"问了也没有用",反正得不到回答,于是再也不想发问。以后,孩子就可能变成对任何事物都毫无兴趣的人。
五、为什么要顺应孩子的智能来回答?
最让父母伤脑筋的,可以说是的问题。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现象,生物的,生态的,难以解释。有时,父母能提供正确答案,可异孩子听不懂,这种回答就不能达到目的。因此,对孩子来说,正确的答案和理论上的说明,远不如童话的回答来得有效。如4岁的孩子小伟:“为什么月亮跟着人走?”母亲说:"因为月亮怕你跌倒,才发出亮不照着你。"小伟说:"可是月亮有时也会躲在云里,到处都是黑漆漆的。"母亲说:"是呀,为了月亮躲在云野,伯伯才会装上电灯,爸爸才会买手电筒呀!"可以看出,小伟有观察力,而妈妈的回答也很得体。
六、为什么父母也要反问孩子?
孩子发问时,父母应以诚恳的态度回答,但不要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孩子不管什么事都问爸爸妈妈就不好了。比有问必答更为重要的是,使孩子养成心中有疑问先自己思考的习惯。孩子在发问时,父母别忙于回答,必要时反问一下孩子。如3岁的小明问:"男生和女生哪里不一样?"父亲一时说不出来反问小时:"你说,哪里不一样?"小明说:"穿衣服不一样啊,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子。"原来孩子只是看到男女服装不同而发问的。成年人往往从理性来思考。爸爸酌情后马上说:"对,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子,小明已经看出来了,爸爸也这么想的。"这个回答就很得体,又鼓励了孩子的创造力。
七、为什么要让孩子观察实物,并由自己去了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不管怎样形容,孩子都不懂,让他们观察一下实物就明白了。如看到大象图片时孩子会问:"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孩子必然地。如果带孩子到动物园去看看大象,当孩子亲眼看到大象用长长的鼻子把东西提起来,送到嘴里,把水吸起来,洒在自己身上时,一定会恍然大悟:"噢,原来大象的鼻子,就像人的手一样,用处很大哪!"
八、为什么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研究问题?
不要以为孩子提出的问题,大人均能轻松自如地回答。在回答不了时,可以说:"妈妈也不知道,等一下我们一起看书来找答案吧!"千万不能因回答不出来就说:"这不是你问的问题。你年纪小,没有必要知道这些事情。"而且,既然你已经许下和孩子一起看书的诺言,就应该真的去买本书或去图书馆借本书,与孩子一起看,边看边说。父母若能够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查字典看书的习惯,在以后小孩上学时,遇到疑难问题就会懂得自己去找答案,使他们产生了解未知世界的兴趣,并对书产生好感。父母和孩子一起研究问题,共同学习,不仅可以用科学知识来充实自己,还有助于养成孩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九、为什么不要采用会使孩子害怕的方式来回答问题?
在回答孩子问题时,要避免无意中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这是因为恐惧的情绪会"传染",母亲害怕,孩子也会害怕。对一个人来说,恐惧心多形成于幼儿期,而孩子一旦潜藏着某种恐惧的心理,长大成人之后,要找出恐惧的原因,不但困难而且要花很长的时间。所以父母在回答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情况。如当孩子提出“地震为什么那么可怕?"父母可以这样回答:"在地震时,地会摆动,但不要害怕,看看煤气有没有关好。如果实在有危险,与爸爸妈妈一起离开房子好了。"这要比回答:"是啊,地震很可怕!"表现出恐惧和惊荒失措的样子要好。
十、为什么要采取对生活有帮助的方式来回答问题?
会发问的孩子大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只要父母回答问题及时恰当,他们就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去吸收新的知识。而恰当的回答,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当问到什么是拐骗"时,大人出于爱子怕被人拐骗的心情说:"拐骗就是小孩让坏人骗走,这个小孩就要被杀死,所以不认识的人与你讲话,你要马上回家。"这样的说法往往使孩子产生过度的警戒心、神经质,不敢接触任何人。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应该教育孩子遵守日常规则。如果到外面去玩,要与爸爸妈妈说一声,天黑之前要回家,不要一个人去没有去过的地方,不要跟生人走开。要教育孩子社会常规,成为一个明有判断力的人。如告诉孩子行路要靠右边走,要走人行道;过马路时,要左右看清,没有车子时,才可以地去。这比对孩子简单地禁止、恫吓要好得多。
十一、为什么要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做父母的人,只要经常注意孩子的问题,应该可以推测出孩子目前的心理状态,并进而知道该如何地孩子。因为在孩子提问题及解答中可能蕴含着未来生活的方针,如孩子看到有的同学一面做功课,一面被批评时,产生了一种对上学校、做功课的恐惧心理,于是就问妈妈:“有没有不做功课的学校呢?”作为妈妈,这样的回答比较理想:"到学校是要做功课,学校里有老师,老师会教你知识,你原来许多不懂的地方,都会知道,你不必担心,而且到学校里,你还会认识很多朋友,很好玩。”让孩子满怀上学的憧憬,感到上学是件快乐的事,而不是还没有上学就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