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先从孩子的仪表开始
梅堰实验小学三(2)班 仲志豪 家长 仲国洪
时下,随着在电视中掀起的易中天热,于丹热等一系列国学热的兴起,重读古代经典又重新成为当下家庭教育的潮流。要重建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先贤诸子百家的道德文章是最有说服力的教材。科技发展固然是愈新愈进步,但道德却未必尽然。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千百年来,但凡人类社会中上演的故事,无疑是几幕舞台活话剧的反复上演,说穿了剧本其实只有那么几部,只是每天在台上演戏的演员不同,而这些似乎早已被先贤们吃透了,总结好了规律看着好戏上演。
我们在对先贤们的认识上并非没有走过弯路。
譬如在二十多年前,我们上学时,那时提到儒家就简直就是“迂腐”和“可笑”的代名词,“砸烂孔家店”是我们青年人口中颇为流行的口号,至今对这样一个故事我仍然记忆犹新: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卫国卷入了政变,被敌人围攻,混战中冠缨被割断。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放下武器,扶好自己的帽子,坦然就死。
子路是那么在意自己的外表吗?知徒莫若师,孔子曾经这样评价过他:“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老夫子打了一个不恰当的比方:穿着破棉袍站在裘皮大衣旁边而不以人贵我贱为意的,恐怕只有子路吧。这样一个心无拘碍的人,当然不会不懂得狗急跳墙的道理。他重视的其实并非仪表,而是仪表背后的“礼”和“节”。对
那时,我们读初中时还迷恋作家古龙,他笔下的楚留香,李寻欢令我们这些懵懂的小男生神往,说实话古龙的小说我很喜欢,但他的人生经历却不敢恭维,他短暂的一生中做过不少荒唐的事情,可是这样一个不拘小节的人每次写作之前都要把所有的指甲修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就很容易让人想起他笔下的第一剑客西门吹雪,后者每次和人决战之前都要焚香斋戒、沐浴更衣的。在西门吹雪看来,剑道是非常神圣的,因此他不能不表示出极大的敬意。繁杂的仪节正是他对剑道虔敬之心的外化,而这外化反过来又会提升他面对强敌时的信心。还有有一位就是“历经波折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
剑道如此,家教之道也是如此。古时秀才便有自己独特的打扮,白面青衣,长衫、大褂,孔乙己已然潦倒成那样,还不忘自己作为读书人的打扮,自觉丢不起那个人。近代
家庭教育,我觉得教育孩子入学的第一课,应该是自己仪表的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学生,应有自己特定的打扮,我看到有些孩子常常为不愿意穿校服而和家长意见不和,孩子自身固然有天生对美感的追求,但我们家长却要因势利导,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穿着打扮观念,进而到好的学习习惯,我去学校领孩子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外表邋遢,着装打扮随意的学生,去翻看他的作业,是时常是马马虎虎,潦潦草草,不尽如意。作业、学生的仪表、学习习惯几乎能形成正比。试想一场音乐会上音乐会,只要不是伍德斯托克那样的场合,出席的人们大抵都是需要正装的。当台上的礼服和台下的正装相映成辉时,演奏者和聆听者便一同营造出一个美妙的音乐氛围。家教也如此,一切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先从孩子的仪表开始。
仪表的背后,其实是身为做人的一颗虔诚之心,是对于在家庭教育中某种责任和义务的诠释。
呵护不应等同于包办
吴江市梅堰实验小学张赟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而境教又重于身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家庭环境是最早对孩子发生影响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受到家庭成员有意识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孩子的成长。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它不但有利于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使孩子学会与人交往,更有利于教育孩子学会做事。
留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非常娇弱,自理能力普遍不强。了解下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即家长一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二是家长的怕麻烦,有些家长对我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其余的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但我想,长此以往,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无疑是有弊而无利的。
天津《每日新报》就曾发表过《18岁大学生不会换衣服》的文章,说天津某高校某大学生,由于连续几天下雨,气温明显下降,但该生不看天气,只按父母编好的顺序穿衣服,以致被冻得感冒发烧。不会用搓衣板、不会用针线、不会用剪刀、甚至连煮熟的鸡蛋都不会剥,更别提有许多孩子生了病就在宿舍忍着,因为不知道该吃什么药。
凡此种种,不能不令每位家长警醒。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教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件长期而需付出持久努力的事。而家长对待孩子,除了帮助、呵护之外,更多的,我想,应该是信任!相信孩子有这样一份学习能力,在家长鼓励下能够动手;相信孩子有这样一份毅力,能把力所能及的每一件小事做好。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能把样样小事做好的孩子,在其间养成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我想,肯定对他的一生都有所助益。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起孩子做事的态度和责任心——这是在孩子成长方面值得家长关注的一大问题!
不经事,何以懂事
梅堰实验小学 钮晓萍
这是我写在本学期初
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我更了解自己了》中的第一板块:我挺不错的。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说说自己的优点……
这时,一只举了好久的手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袁兴旺,我们班本学期转来的一位新生。我寻思着,他会说什么优点呢?他是新生,小组内的同学帮不上什么忙,优点只能是他自己找的,他会告诉他的新同学以及我这位新老师什么呢?我怀着好奇与期待叫了他的名字。
“我的优点是关心家人。”他很认真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不禁一镇。在听了那么多同学说了类似“我写字写得好”,“我画画画得好”,“我作文写得好”这样的回答之后,我以为也许会听到“我发言积极”这样的答案(这是我这两天经常表扬他的一点),可是不是,都不是,而是这样一句话,这样一个优点——“关心家人”。
我不知道如果有家长听到他的这句话会作何感想,总之我当时没能压抑住心中的感慨,忍不住点评道:“这是我听到现在为止最棒的优点!”
不是吗?关心家人,这不仅仅是寻找自身的优势,自己能力方面的特长,而是能从自己的品质上去挖掘,更何况这个品质让人体会到的温馨是无法用言语说清的。那一刻,尽管我还并不了解这位新同学,但我不禁羡慕起他的家人来。如果有朝一日,我的孩子会说“我的优点是关心家人。”那么我想我对孩子的教育就至少成功了一半。
这是一个原本就读于希望小学的外来务工者的孩子。他没有白净的脸蛋,漂亮的服饰,写不出一手好字,念不好一篇美文……但他无疑有着珍贵的品质。关心家人只是一方面,他还彬彬有礼,进退有度,简直有点像位小绅士。他的很多“小大人”式的言语或举止让人有时不禁产生错觉,以为他不只是眼前这个懵懂的十多岁的孩童,而是位良好的少年,或许我换着词会更准确——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懂事,是我们现在很多孩子都缺乏的一种品质。我们的孩子都在追求成绩,都在被追求成绩,追求各种各样,各方各面的成绩。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越来越懂事。相反,我在很多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听到过不少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这孩子,一点都不懂事”。在我班上,我也能感觉到一些孩子的不“懂事”,他们不懂得理解父母的苦心,只会埋怨父母的严厉;不懂得珍惜身处其中的幸福,常常因为一点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深感不满;他们不懂得体谅父母,一味地享受父母的付出,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他们更不懂得关心父母,从没有想过父母也有累的时候,也有生病的时候……
但是,就在我班上,也有懂事的孩子,且让我先奉上几段学生日记的片段吧:
片段一:今天我一早起来,一看,哦!一大堆衣服等着我呢!惨了,又要洗衣服了。我不禁想:要是人们的衣服不用洗该多好啊!我马上刷牙洗脸,然后洗衣服,心里安慰自己:不就是洗几件衣吗?我数了数,怎么有十几件?我数了又数,数了又数,说:“老妈,怎么有这么多衣服啊?你是不是这星期都没有洗啊?”妈妈说“嗯。”我瘪着嘴把衣服泡了起来。
片段二:今天是长假的第三天。一大早我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装门了。……准备装门了,爸爸妈妈把绳索解开后把门板和门框一一背上楼去。一共有一扇对开门和两扇单门。对开门在二楼,单门一扇在二楼,另一扇在四楼。……装大门的时候遇到了难题:楼梯口那儿太低了,大门门框太高,进不去。不过我那聪明的老爸很快就有了办法,用绳子把门从阳台吊上去。这办法真不错,不到十分钟,大门框就拉了上来。可是在装罗马套头的时候又出问题了,只见爸爸站在梯子上,一会儿钻,一会儿敲,一会儿撬……每次看到爸爸拿着几百几千的钱回来,却从没想过这钱背后的辛勤与汗水。现在我终于知道了爸爸挣钱有多不容易。望着爸爸,我只想说一声:“爸爸,您辛苦了。”
片段三:我很烦恼,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替代妈妈看我的小弟弟,让妈妈好腾出空来去烧晚饭。如果我不好好看护弟弟,弟弟就会大哭,妈妈就会骂我。直到妈妈烧完饭,我才能做回家作业。有时,我在做作业时,妈妈给弟弟喂奶粉。偏偏弟弟有个坏习惯,吃什么东西都必须有人跟他玩,这样我作业都不能做了,只好陪他玩。
这几篇日记的小作者同样是我们班上的十多岁的孩子,但巧合的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外来务工者子弟。他们的父母都只是一个从外地来此的打工者,没有什么体面的工作。他们甚至没有一个像像样样的家——那只是仅有一两间房的租屋。然而,他们却成长成了懂事的孩子。为什么呢?我想,那是因为他们“经事”。
所谓“经事”,就是“经历事情”。经历什么事情呢?经历家务,经历操劳,经历烦恼,经历困难,经历艰辛,经历坎坷……经历我们大人们所经历的真实的生活。上面几篇日记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经事”的过程,就是这样的过程让他们渐渐长成了“懂事”的孩子。
真想对一些家长说:不经事,何以懂事?放心地松开拽紧“缰绳”的手吧,就让我们的孩子在真实的生活里驰骋,让他们经事,让他们懂事。
家庭教育之思考与浅谈
梅堰实小四(2)班 吴佳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家庭教育由家长来完成,但是教师对家长的指导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对家长的指导更是责无旁贷。只有对家长进行正确科学的指导,才能使家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
我校农村家庭较多,,每次对几百名家长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们文化水平偏低,家教方法不当,虽有些家长表现出强烈的参教意识,但也只凭自己的生活经验管教孩子,不大懂家教规律,这就对我们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我校在实践探索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指导家教之路。
一、发现问题,激发家长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源于学习的需要。家长的学习需要是在孩子出现问题、急需家长帮助解决而家长又束手无策时出现的。这时,他们宁可舍弃一切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这时也是班主任激发家长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时刻。
家长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家长最想了解、而又难以了解的。针对家长的这种心理需求,班主任要敢于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向学生家长开放。允许家长随时走进课堂,走进各种教育活动,给家长创造一个能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空间,家长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也可以找到与其他孩子的差距。有位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校表现和自己想象的截然相反。她的儿子比较聪明,在家学习时一点不用父母操心,一些父母解起来都比较困难的数学题,他都不犯难。爸爸妈妈为此非常自豪。可是,当他妈妈走进课堂时,却发现儿子一点也不活跃,从不举手发言。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还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上劳动课时笨手笨脚,体育课上体能较弱等等。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们有的向班主任请教,有的向同事请教。班主任抓住这个机会,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提供参考书目,召开家教座谈会,调动家长学习教育理论的积极性。
二、分层输导,提高家长素质
良好的学校教育,必须在良好的家庭教育配合下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孩子首先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中受到教育的。好的家庭影响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坏的家庭影响也会给孩子留下祸患的根苗。因此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是指导家庭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根据家长的需要和实际,分层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在指导中要树立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师不但要掌握学生家长的共同特点,而且更要熟悉家长间的差异。
家教思想不是具体的家教方法,而是家教的基本观念。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保证。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的方法越好,后果越坏。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必须端正指导思想,否则就是治标不治本。农村的家长更需要班主任这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但干巴巴的说教家长不感兴趣,我们应该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指导活动,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悟出正确的家教指导思想
我校班主任每接一个新的班级,必须对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包括:文化水平、知识层次、职业状况、年龄、家教思想、家庭关系等内容。调查后将家长们分成若干小组,对各组进行分层辅导。如:对有一定文化知识、有较强家教意识、工作又不忙或无工作的家长,采取给任务的方法,由班主任向他们提供或推荐一些家教书籍,让他们自学,学习后向其他家长们汇报交流;对文化低不识字的家长,采取集体培训;对工作忙的家长,采取赠录音带的方法,让他们听后谈收获;对菜农则采取淡季培训的方法。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